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力量|站在厦小样,看厦门如何打造“科技创新”磁场
2021-08-27 21:02:06      
“步履秋髙莅厦门,几曾圆梦海天存。”

厦门,这个被称为海上花园的城市,以往在人们心中都是「旅游目的地」般的浪漫存在,而今又摘得了一张「科技创新」的亮眼标签。

今年一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联袂发布《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厦门以福建省内第一,全国第十六的成绩,在科技创新赛道上斩获一席之地,引来全国瞩目。

图|厦门世贸海峡大厦双子塔

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竞争新形势以及城市化所处的新阶段对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需要全方位发展,打通科创链条的每一环,“城市们”才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

今天,我们不妨站在厦门市的一个微小的“创新站点”——厦门小样青年社区(以下简称“厦小样”),看厦门如何打造科技创新磁场,感受“爱拼才会赢”的城市精神。

图|厦门小样青年社区

同频发展

Development

近年来,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国内众多城市纷纷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加快布局与大数据的产业对接,保持与国家发展同频,厦小样亦是如此。

2016年,作为厦门软件园三期首批入驻企业的厦小样正式开业,以“综合型众创空间”为发展定位,聚焦智能硬件、物联网类项目,当年便获评“厦门市市级众创空间”。

2017年起,随着厦门市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厦小样也同步积极调整孵化方向、梳理区域产业特点——

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作为新阶段孵化方向,围绕创业难点提供“一站式”特色服务,以创新发展链中的“一点”助力厦门发展。

图|小样创咖

与此同时,厦门市也在“科技创新发展”这一赛道上奋勇向前,先后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出台相关政策,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和奖励;举办中国人工智能大赛,打开引流入口......不断夯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坚实根基,力争走在发展前列。

据相关数据显示,依托厦门火炬高新区及三大软件产业园,厦门市已聚集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200家,取得相关专利超12000件,软件著作权超5000件,基本实现AI产业链全覆盖

图|厦门软件园三期建设情况

如今,厦小样所在的厦门软件园三期交付面积已达到达34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达到2991家,其中包含厦小样入孵企业265家(双百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

在厦小样的精细化运营中,入孵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至目前累计创造营收13193万元,吸纳就业1350+人次,并成功孵化出硕橙科技、懿鼎科技、熠炫科技等从事人工智能应用软件开发、大数据分析的研发型技术企业,以科技实力、优质项目助力产城市更新。

图|厦小样入孵企业厦门科方软件有限公司

以赛引智

Competition

“以赛引智”广纳贤才,打出引才“组合拳”。

2018年8月19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等共同主办了2018“创客中国”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全国30强项目共聚厦门,与当地企业、创新孵化载体、资本展开深度交流。

图|2018“创客中国”互联网+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启动仪式

在大赛的预选赛环节中,厦小样作为赛事承办单位,在全国范围内举办4场分站赛,吸引800+个双创项目参与,同时亦借助赛事配套的工信部榜单,邀请到15家准独角兽型企业负责人来到厦门与火炬进行落地沟通。

随后,2019年3月至8月,第一届中国人工智能大赛在厦门成功举办,以竞赛方式解决现实场景中需求问题,发掘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领先团队。

图|2019中国人工智能峰会

产教融合

Cooperation

随着国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倡导校地深度对接合作,如今的厦小样,在专业孵化这一平台功能外,不断地积极探索人才服务创新举措,逐渐形成了具有厦小样特色的产学研的合作模式。

图片|YOUNG计划——小样青年成长训练营

“与高校开展横向课题探索,是现阶段厦小样的一大探索方向。”厦门小样青年社区负责人傅伟林说,“厦小样的存在不仅仅能打破校企之间的信息壁垒,将业态发展需求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进行链接,还能够通过推动横向产学研合作,为高校争取科研经费,为企业培育所需的专业人才,使双方互利共赢。”

2020年12月,厦小样联合厦门市众创空间产业协会秘书处,组织20+家企业参访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并举办校企交流座谈会。会上,校领导与企业代表们表示,将共同探索学校向空间派驻科技特派员,为众创空间中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及指导的合作新模式。

图|企业参访团

目前,厦小样已经帮助多个企业与高校建立产学研课题合作关系,并链接校企在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智能视听跨境人才等多个高潜高频领域,开展定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尝试等。以人才生态建设为城市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促进城市更新发展,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团体协调发展带来重要保证。

来源:腾讯网

上一篇:科技创新为冬奥健儿赋能助力
下一篇:对准科技创新“城墙口”持续冲锋